文化思絮

《论语》的学问
日期:2019/1/7


——集团董事局主席竺韵德在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


      光阴真谓如箭,新的一年又开始轮回。我们又到了总结过去、展望未来的时候。
     一、2018年的回顾(略)
     二、2019年的希望
     面对国内经济下行与中美贸易摩擦的压力,我们务必认真坚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,就一定能实现将危机转成为机遇的目标。
     1、坚持人才第一。国家之间、企业之间的竞争,其核心是人力资源的竞争。我们只有紧紧抓住人才这个生产力的关键要素,才能使我们韵升事业的发展欣欣向荣。
     为此,我们一是要转变观念,要把对人力资源的投入从成本转变为一项长期的投资,要有十年树人的耐心和自信;二是要转变方式,使人力资源工作由职能部门的职能工作,转变为各级管理干部的首要任务,尤其是一把手的主要工作;三是要转变面貌,要力争经过几年努力,使人才成为促进公司发展的催化剂、推进剂,而不是制约发展的短板和缺憾。 
     2、坚持技术创新。我始终认为,企业竞争力的源头是技术创新,没有技术创新,企业不可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。我们韵升是靠技术创新起家和发展的,这个光荣传统要继续保持并发扬光大。要做到这一点,首先要始终把技术创新作为韵升发展的生命线;二是要坚持学习,科学技术日新月异,各级干部只有坚持不懈的学习,才能正确把握技术创新的方向和着力点;三是要坚持建设,建设技术创新的体制与机制,使技术创新成为各级组织、干部和技术人员的自觉行动;四是要坚持投入,只有长期坚持高强度的投入,才有可能产生不同凡响的创新成果,并获得丰硕的经济回报。
     3、坚持深化改革。去年,我们在集团管理体制方面作了重大调整,这项改革是着眼点在于将管理的重心下移,赋予各子公司董事会、总经理班子更多的权力和责任,使整个组织的活力得到增强,这种探索和尝试是很有必要的。今年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改革,在深化、完善的过程中,一是要注重责权相当,在向子公司董事会充分授权的同时,要使董事会成员切实承担起与授权相适应的责任来,要防止产生不作为或乱作为的现象;二是要将组织结构调整与管理体制、机制建设有机结合起来,防止组织机构变了,相应的工作体制和机制没有及时跟进,以致延误及贻误工作;三是要研究在新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下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,要防止穿新鞋走老路,或穿了新鞋走弯路;四是要及时发现、研究、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,要防止将小问题积累成大问题,从而造成重大的损失;五是要关注总部的能力建设,要培养、选拔优秀的专业管理人才到总部工作,以防止脑部缺血。 
     4、坚持目标导向。未来几年国际、国内的形势变化,从宏观上看将是危大于机。但是对于有准备的人们来说,正是在危机中发现、抓住机遇的时期到了。何谓有准备,我认为有崇高的理想、有远大的目标才是最重要的准备。我们的理想与目标在企业使命和企业愿景中已经明确,我们应当有信心、有能力,在五年内实现集团销售收入超过一百亿的目标。
     一百亿是总量目标,这一百亿还要有质量的要求:第一,是实实在在的制造业的产品与服务的销售收入,是没有任何水份的实业收入;第二,是符合公司使命要求的产品销售收入;第三,是要明显的经济效益、是可持续增长的销售收入。
     我们要以这个目标为导向,要将在五年内实现销售收入超过一百亿的目标成为集团的战略规划,成为子公司年度的经营计划与广大干部员工的实际行动。
     5、坚持文化建设。2018年,我连续做了《论语与礼仪》、《论语与企业》及《论语与社会》的“论语三论”,从“为己之学”、“立企之本”讲到“服务社会”,其目的是帮助大家从“问题”中找到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。


      以下作一归纳与综述。
     1)为己之学
      《论语与礼仪》所阐释的是“礼仪”这个与个人密切相关的问题。
      开篇时我就指出,对韵升来说,这是一个老问题。
      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,问题虽没变,答案却变了。
      这个答案,我们可以从《论语》中去寻找,希望大家通过学习《论语》来学“礼仪”的意义、方法与内容。
      由此,我们也会发现,“礼仪”确实不是一个小问题。
      2018年,在高铁上接连出现多起霸座事件,整个中国闹得沸沸扬扬。
      从表面看,这不过是一种“无礼”的行为;但在背后,却全然地暴露出“做人”的失败。
      为此,我在《论语与社会》中,把“礼仪”与“为人”这个问题结合了起来。
       这是因为,“人之所以为人者,礼义也”;“不知礼,无以立也”。
      对每个个体来说,只有“知礼”,才能更好地“为人”,也因此更好地“为己”。
      这样的“知礼”和“为己”就是“为学”。
      我在《论语与社会》中还指出,整部《论语》的第一个字就是“学”,“学”是《论语》的核心概念。
      我们学《论语》,首先就是要真正地理解这个“学”,更要真正地去践行这个“学”。
    2)立企之本
     《论语与企业》一文,它是把论语与个人的关系,扩展到论语与企业的关系。
     这篇文章以问题疫苗开篇,首先指出:
     “问题疫苗并不仅仅是疫苗问题,它是今天的企业问题、体制问题、社会问题等诸多问题的一个缩影。”
     该文由此揭示了疫苗问题背后企业与社会的关系问题,其目的是要指出:
     “今天社会问题的解决同样需要依靠企业,需要依靠企业来守望和保护社会。”
     通过这一篇文章,我要阐明两个关于“问题”的核心认知:
     第一,小问题背后是个大问题。很多问题都要放到更大层面去寻找解决的办法。
     这就是爱因斯坦的名言,“问题是不可能在产生这个问题的原有框架中去解决的。”
     企业总会遇到各种问题。面对问题,我们需要跳出原有的思维框架,要站在更高的维度或者说更大的层面去思考。
     只有把小问题放到大问题中去思考,既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,也可以帮助我们捕获创新与发展的新机会。
     第二,企业要成为问题的解决者。
     2018年被认为是过去几十年来最为艰难的一年,特别是对民企来说,可谓是哀鸿遍野。
     很多企业在这一年出现了巨大的问题,甚至被认为是问题或者说麻烦的制造者。
     从安邦系的土崩瓦解到万达系的日薄西山,从滴滴司机的杀人事件到碧桂园的重大事故不断爆发,这些曾经的行业领头羊,以他们的教训告诉我们,不论企业的规模有多大,如果你给社会带来问题与麻烦,那你的生存都会面临着危机。
     这就是孔子所讲的,“不义且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”。为此,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,若你是不义而富,那你的这些财富必将变成浮云,终而离你而去。
     2018年万科的战略会议以“活下去”为目标。在这次会议上,董事长郁亮在谈到企业面临一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时说:
     “滴滴的小概率事件让公司命悬一线,碧桂园的一系列事故造成非常大的麻烦。我们可以问一下自己,我们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情况?我们当如何避免这些类似的问题?”
     企业不但不能给社会带来问题,还要能为社会解决问题,并通过为社会解决问题来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。这就是我讲“论语与企业”要引出的主旨。
     韵升同样也需要问问自己,我们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情况?我们当如何避免这些类似的问题? 我们如何为社会解决问题来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?
     3)服务社会
     从个人到企业再到社会,《论语与社会》一文是探讨如何用《论语》来解决社会问题。
     为此,我谈到用《论语》解决为人为己问题、解决人际交往问题、解决社会信任问题等等。
     在所有的社会问题中,文化问题最为关键。
     哲学家罗素在100年前撰写的《中国问题》一书中指出:
     “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世界,文化问题最为重要。文化问题若能解决,其他问题就好解决。但不幸的是,很多人往往视金钱与权力问题为社会的根本,而置文化问题于不顾。” 
      中国企业在2018年面临巨大的经营危机,但很多问题都与文化问题密切相关。
     华为作为中国民企的标杆,在2018年也遇到了很大问题。特别是其首席财务官、任正非的女儿被加拿大扣押事件引发了轩然大波。
     为此,华为专门召开了尽快制定“公共关系纲要”的内部研讨会。
     在会上,任正非提出:“华为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文化问题,它需要通过公共关系工作来解决商业大环境的问题。在公共关系纲要的制定中,必须重视和利用人类文明的结晶,因为它们会带着我们找到解决世界问题的钥匙。”
     所以,《论语与社会》一文,看上去讲的是一个很宏大的问题,其实,它同样是希望从《论语》这个中华文明的结晶中去找到解决韵升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的钥匙,去找到解决我们韵升人的做事与修身问题的钥匙。
      4)化危为机
      我在为大家做“论语三论”的时候,研读得最多的是日本的子安宣邦教授所著的《孔子的学问——日本人如何读论语》一书。
该书的核心思想是:
      《论语》不是教我们“如何教”、而是教我们“如何学”;而“如何学”的关键是“如何问”,这才是“学问”这个词真正的含义。
      所以,我们学论语,除了理解这个“学”字,还要理解这个“问”字,由此,才能真正理解论语所教给我们的“学问”。
     事实上,“论语三论”不仅仅是围绕着“问题”来展开,也是围绕着“如何问”做了三点重要的阐述:
      首先,提出问题比找到问题的答案更为重要。
     苏格拉底说:“我接近真理的方法是首先提出正确的问题”
     在《论语与礼仪》中,我曾谈到“林放问礼之本”,孔子夸他“大哉问”,其意思是说孔子夸林放提出了一个正确的问题。
     第二,光提问还不够,还要不断追问;只有通过追问,我们才能最终找到真理。
     在《论语与社会》中,我谈到“子路问君子”。
     面对孔子的答案,子路并不满意,连续追问两次“如斯而已乎”,其意思是说“这样就可以了吗?”
     由此,子路才从孔子那里追问出所谓“君子”的正确答案。
     第三,提问是需要学习的,我们的老师应该传授给大家如何提问题、提大问题、甚至追问问题。
     这就是我在《论语与企业》一文中介绍孔子的独特教学方法,其中包括“以能问于不能,以多问于寡”、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”等等。
     物联网之父凯文•凯利发表了“通向未来的12个必然趋势”一文,其中第11个趋势就是“提问”。
    他讲到:“今天要找到答案很容易,你可以问百度,也可以问谷歌,还有各种的人工智能。回答已变得越来越便宜。但是,提问却变得越来越贵了。企业必须要教会人们提问。一个好的问题,会比一个完美的回答更有价值。这正是企业创新的源泉。因为问题本身可以开发一个新领域,它像引擎一样,推动企业不断地去创造。”
     所以,当我们认识到“提问”的重要,就会对“问题”有一番全然不同的认知。
     其核心就是,不再把问题看做问题,而是把问题看做是一种机遇。
     2018年,无论是我们韵升还是其他的中国企业,都遇到了很多的问题。
     我在《论语与社会》中提到:2019年更将成为决定众多企业以及无数个体命运的一年。
     是向下还是向上?
     关键就在于我们怎么看待问题?关键是能否从问题中找到创新与发展的新机会?
     事实上,所有的创新都是靠“问题”来推动的。
     科技的发展也永远是受到“问题”的启发。
     苹果为什么会落下?因为它砸在牛顿的头上,才有了万有引力。
     水烧开时为什么会顶开壶盖?因为瓦特发现了这个问题,从而才发明了蒸汽机。
     危机背后蕴藏着机遇,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对“问题”的认知。
     只有具备这样的认知,我们才会让2019年充满着无限的希望。
     这也正是我在2018年,为大家连续做了“论语三论”的目的所在。
     因为整部《论语》,第一个字是“学”,而满篇的都充满了“问”。
     而《论语》教我们的就是,从“为学”中提升“为人”的境界,从“提问”中发现“问题”的价值。
     这也就是我希望大家真正要学习的“论语的学问”。
     这样的“学问”,是服务于个人成长和企业发展的学问,同样,这样的“学问”,也是让我们如何在2019年从危机中捕获发展新机遇的大学问。
     “论语三论”即将告一段落,但其唤醒各位心中对“学”的渴求和“问”的重视,并把这样的“学•问”实践于个人、运用于企业、服务于社会,将永不止步。
     我希望韵升能成为这样的一个有“学问”企业,而我也将终生与大家一起“做学问”。
      谢谢大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