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思絮

“终身职业”不可丢
日期:2015/7/24

      公司最近接连开了二次别开生面的会议。十余位干部上台交流的是学习《蓝海战略》的心得体会。甚可赞许的是:台上坐而论道,各抒己见;台下触类旁通,频受启迪。

     公司倡导各级干部、员工开展广泛的读书活动,并列入议事日程,这绝非一时心血来潮。

     谈起读书的重要性,我的理解是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。

     其一,通过读书活动,我们从中可以吸取多种知识营养,从中可以陶冶情操,从中可以扩大视野,从中可以找到发现问题、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钥匙。就以《蓝海战略》来说,书中的立意、视野、理念、实例都有较高的借鉴价值。我们研读后再联系实际,无论对提高工作水平还是促进公司发展,都是大有裨益的。从古今中外的历史来看,一个人事业有成,一个企业兴旺发达,一个民族、国家繁荣富强,无不与他们“以书为师,以书为友”的爱好息息相关。宋太祖的“半部论语治天下”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。所以说无论是中国《三字经》所说的“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学,不知义”,还是外国一句名言“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”,都十分精辟地揭示了读书的意义与重要性所在。

     其二,通过读书活动,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,学会用批判的眼光来读书,并以此提高认知水平。随着知识爆炸时代的到来,随着“写书的人比读书的人还多”这种社会现象的显露,我们面对这么多的书既不可能照单全收,也不可能找到一本放之四海而皆准,能照搬照抄、立竿见影的“宝典”或“秘笈”。怎么办?这里就要提到“批判”二字。同志们切莫将它理解成文革时那种全部否定式的“大批判”。正确的批判态度应该是“审慎”,应该是“扬弃”。就像给小孩子洗澡一样,切莫待澡洗完了却将孩子与脏水一起倒掉。读书后留下的应是精华,倒掉的应是糟粕。读书还是一个从厚到薄、从芜到精的认知过程。须知一本书中也许只有一段话、几个字能让你茅塞顿开,恍然大悟,能让你终生受益。当然,要具有这种批判的眼光,也是在多读书、读好书的常年坚持中逐渐形成的。这样,你才有底气,才有水平,才有本钱,否则,所谓的“批判”只能是局限的,空洞的,苍白无力的。

     其三,通过读书活动,我们可以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,从而打造成为真正的学习型企业。这种氛围怎么形成?关键在加强交流上。像这次的《蓝海战略》学习心得会就是让大家去分享读后体会的一个平台。孔子说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。”今后,我们要不断地、多层次地举办这样的活动,相互交流读书心得,也可以通过公司网站、报纸等发表文章,更可以在八小时之外互相切磋,碰撞出共鸣的火花。有关部门要多为搭建这种平台创造条件。当然,也要切忌做“为读书而读书”的表面文章,也不要在知识储备上急于求成。“百日通”、“速成班”只能自欺欺人,不能从中真正受益。

     其四,举办读书活动的终极意义是提高广大干部的综合素质。汉朝刘向说过:“书犹药也,善读者可以医愚。”当代画家李苦禅也说过:“鸟欲高飞先振翅,人求上进先读书。”时代发展突飞猛进,对管理层的知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国外研究机构认为: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必须要成为“T”型人才,专业知识技能是“|”,经济学、心理学、国际关系学等八项知识是“—”,两者复合才是有用之才。因此,知识的不断充实、更新是摆在各级管理干部面前的一个迫切要求。这对加快企业发展、打造人才优势而言,都是至关紧要的。回过头来观察公司干部的现状,管理层中终日忙碌、陷于事务的“穷忙族”还有很多,而在百忙之中能合理安排时间学习,在八小时之外能长期坚持读书的人还较少。因此,相当部分同志对新的信息、新的知识、新的技术不敏感、不熟悉,长期用固有思维来思考问题、用固有模式来应付工作,已成为制约韵升发展的一个瓶颈。我们不能不引起警省。

     古人说得好:人之为学,不日进则日退。每个干部、每位员工都要把学习当成终身职业,因为它确实能使我们终身受益。读书是灵魂的壮游。我愿与诸位同仁携手参加这项富有意义的“壮游”。
(2009年6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