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思絮

创造性地工作
日期:2015/7/24

      近日,我在工业自动化公司调研时想到了这么一个问题:自动化公司的生产设备为什么不是“自动化”的?为什么长期停留在上世纪手工作坊式的水平上?

     这算得上一个荒诞的“悖论”。我在想:有多少人对此见怪不怪,依然日复一日地照常工作?有没有人提出过要改造设备,为何没有引起积极的回应?阻力在什么地方,以致“风景依旧”?

     从深层次上细究,这里涉及到每个员工、每个部门需要具备什么样工作状态的问题:是消极应付还是积极主动?是安于现状还是努力进取?是墨守成规还是富有创见?联系今年提出的“强化体系建设”的中心任务,我强烈意识到,解决工作状态的问题,确实是其应有的题中之义。

     清朝的纪晓岚曾经在《阅微草堂笔记》中说过这么一个故事,宁波有个教书先生平生虽没做过什么坏事,却因平时“疏于训课”,被冥司拘了去,理由是“无功窃食”,因而过早病死。纪晓岚说的是迷信故事,指斥的却是人间这种“不作为”的工作状态,这种情况在当今也是很有警诫意义的。有些人就以“不做工作不好意思,有做呒做意思意思”的心态长期处在混岗状态。昆明市委书记仇和更是把这种工作状态斥为“第三种腐败”。

     平心而论,在韵升内部,这种混岗型的“教书先生”倒是极少数。相当一部分人确是想把本职工作做好,但为什么未达到“创造性”的标准呢?原因有三:一是囿于本身的学识与水平,自信心不足,难以达到较高的水准;二是怕负责任,“多做多错、少做少错”始终主宰着他们安于现状的心态;三是缺少从上到下的传导机制,这项工作还处于无人管的状态。

     解决这个问题,还是要抓住“牛鼻子”,重点是把倡导“创造性地工作”作为“强化体系建设”的题中之义。在贯彻落实2008年中心任务时,要像国外企业除了CEO、CPO外还专门设立CDO(首席摧毁官)那样,摧毁观念上、行为上的各种障碍,从上到下加强创造性工作的传导功能,并贯穿到各项工作的始终。

     另外,要强调“创造性地工作”既是一种责任,也是一种乐趣。上世纪50年代,有一句口号“工作着是美丽的”鼓舞了多少人建设新中国的热情。时代在进步,竞争在加剧,韵升在发展。现在,韵升要倡导的就不应该停留在泛泛的“工作”上,而是要在“工作”前加上一个“创造性”的修饰词。惟其如此,才能使韵升焕发出一种生气、一种激情、一种使命感;惟其如此,才能使每个员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,尽情施展自己的抱负。因而,我要大声地说:在韵升,创造性地工作是最美丽的!
(2008年3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