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思絮

会议的前中后
日期:2025/3/6
    新年伊始,本人参加了几家下属公司的月度例会,但全让人感觉会议的效果不太好,收效甚小。一言以蔽之:乏善可陈。
    从某个角度看,会议的质量好坏,确实可以真实反映出一个组织管理水平的高低优劣。
    有的公司一上来就由总经理作月度工作总结及布置下月任务,然后各部门及分管领导依次汇报。试问,当公司一把手已经作完所谓的工作总结后,那让各部门及分管领导还能讲些什么?这种本末倒置的会议流程难道不正反映了管理逻辑的混乱,导致了会议必将流于形式。
    有的公司汇报内容冗长空洞,部门的汇报与分管领导的报告内容高度重叠,总经理也缺乏应有的总结与归纳,自然使得会议的结果不了了之,会议纪要也就无从撰写。
    由此看来,会前的准备不够,会中未能按规范的要求作好汇报,会后更没有按照会上提出的要求进行切实有效的整改等,如此会风不纠,必然沿袭成了一种徒有形式无用的摆设!
    去年10月集团公司修订并更新了《会议管理制度》,制度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开会的要求,并规范、统一了会议格式与会议纪要的模板。但从实际效果看来,对于如何开会,公司上下仍然普遍存在“二张皮”,存在各管各等的弊端。
    我们的会议务必要秉持“高效、务实、简约”的原则,要让会议成为解决问题的“金钥匙”。
    既然会议的本质是为解决问题,那么与会的各部门理应成为“问题发现者”,要用数据、实例来说话;分管领导作为“战略解码者”,要跳出部门的局限性,从整体方面提出各种解决方案;总经理作为“决策定音者”,要将问题清单转化为可执行可提升的行动纲领。这种"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"的双向互动流程,让与会者如同亲临战场清晰听到一线的隆隆“炮声”,更能让高层迅速作出决断,及时发布行动纲领,从而周而复始地实现了公司战略与执行的高度协同。
    为此,我们务必要在会前、会中与会后的三个环节下足功夫。
    我们常说“文章在题外,会议在会外”,这充分说明了会前的充分准备是实现良好会议效果的关键所在。
    召开例会或专题会议,我们要从会议的各项准备入手,要采用统一的高质量模板。要用结构化的框架来阐述会议的相关内容,要用精炼的文字来避免冗长的表述、空洞的讨论。总而言之,要努力使用好管理工具来提高会议的质量与效率。
    会议的资料一定要提前发放给与会人员,各分管领导及主要负责人在会前要做好“三问预审”——问目的、问准备及问议程。
    会议组织者需充分梳理好会议议题,会前须预先准备好会议纪要中约70%的基本内容。
    会中要像“棘轮”运转一样始终朝着一个方向旋转并达成共识,切不可像“滑轮”一样前后打滑,总无定论。
    会议的组织者更要严格防止会议跑题,要始终紧扣主题不放松,一有跑题即纠正。若跑题内容十分重要自当别论,则应及时宣布召开专题会议并明确由谁负责主持召开。
    会后的落实工作是鉴别会议成效与否的唯一标准。会议纪要中的每一事项必须明确责任人及完成的时间节点〔含验收标准〕,从而确保会议的决定可追踪,可评估,并可在下次会议上可“复盘”,以此对照上月记要内容逐项销项,未成事项要升级为专项工作并重点督促跟进,对多次未能按时完成的责任人进行问责,直至调整职务或免职。
    我们提倡 “让数据说话、用案例佐证”的表达方式,对“大概”“可能”“差不多”等模糊表述的虚词举出黄牌;我们反对用说一些似乎永不出错的废话、套话、大话的这种表达方式来解决问题的不良会风。
    总之,观察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,可以从开会的质量来作出判断,从会前、会中、会后的三个阶段来展开,从而就不难看出这家企业的管理水平了。
    其实,这样的方法在《韵升管理原则》中早有明确的阐述,当初我们对《韵升管理原则》进行反复的讨论、修改时,保留下来的最重要的管理原则中,其中有一条是“会议应简短有效,会前要准备,会中不跑题,会后要跟踪,PDCA不能忘”,这里所蕴含的议事秘诀:“短胜于长,行胜于言”。也与我们所提倡的会议的“前中后”管理理念如出一辙。
    现在我们的会议管理尚未体现上述的管理原则,也反映出韵升文化的落地还顽固存在着“二张皮”的现象与本质。仅举一例,《韵升管理原则》及韵升文化3.0,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有四年的时间,但韵升官网上的企业文化至今仍是韵升文化2.0的版本!窥一斑而知全豹。这也说明公司的文化实际上并没有认真切实的落地。当然这是另外的一个问题,这里不作展开,但希望予以重视。
    企业管理的诸多原则也可以适用于会议的管理。例如,著名的PDCA原则,就是会前要做好P(计划)、会中要有效的执行(D)、会后要做好检查(C)与处理(A)。
    PDCA既是流程也是循环。我们以这样的循环召开会议,也以这样的循环不断推进管理,更以这样的循环不断地解决问题。
    总而言之,我们惟以长期坚持视触叩听,才能以崭新的面貌阔步前进,从而努力铸成大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