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思絮

评斥“不好意思”
日期:2015/12/2

     不知从何时开始,“不好意思”成了国人的口头禅。
     我查了下百度百科中对“不好意思”的解释,它的释义是“表示碍于情面而只能怎样或不便怎样及害羞”。并应用示例说明:“真不好意思,让你破费了”、“实在不好意思,给您添麻烦了”等等。
     但在现实的生活中,我发现“不好意思”满天在飞,而且更多的是表现了一种庸俗与虚伪、冷漠与无赖。
一个男子在马路上不经意地踩了小孩一脚,小孩子痛得哇哇直叫,他却来上一句“不好意思”,头也不回,扬长而去;
      一个骑电动车的年轻人,撞了一位提着菜篮的大妈,蔬菜撒落一地,大妈惊悚未定,他却轻松地扔下一句“不好意思”,人却已无影无踪;
      我们家的小区,有一位肌肉异常发达(看来是个练健美的)男子,经常穿着短裤赤着膊,牵着一条大狼狗在小区里溜达。有一天我发现一位没注意旁边动静的年轻妈妈带着孩子在玩耍,当小孩突然发现狼狗近在咫尺时,吓得大哭不止,尿流满地,而这位五大三粗的健美男子口中轻轻地挤出一句“不好意思”,便昂首挺胸,目不斜视,牵着狗继续大步向前走;
      今年9月30日“杜鹃”台风来袭,早晨五时许,我家的可视门禁铃响了,是物业公司的。我说:你好,有事吗?物业管理员答:车库进水了,你们赶快把汽车开上来,否则后果自负。昨晚雷电交加,大雨如注,我很早起来就去看过地下车库,发现滴水未漏。
      为此我不解地问:你们怎么知道地下车库进水了?物业管理员答:是领导讲的,叫我们挨家挨户地通知。我说:你应该到地下车库(只有几步之遥)去看一下,那里并没有漏水呀。随后,这位管理员也说了一句国人的口头禅——“不好意思”,即将可视门禁挂了;
      ……
     在这一声声的“不好意思”中,我丝毫没有看到这些“道歉人”的脸上有那么一丝丝的碍于情面怎样或不怎么样的表情,或者表现出一种害羞的神情。
      在现实生活中,还有另一种的“不好意思”。
      欠别人的钱,赖着不还,人家来催债,回答的总是“不好意思”,一千年不赖,一万年不还;
      信誓旦旦,拍着胸脯保证办妥同事或朋友相托的要事,可事过境迁,一句“不好意思”,竟成了一个最好、最妥当的打发或交代;
      家里搞装修,吵得四邻六神不安,邻居来抱怨,他用一句“不好意思”来打发人家,继续我行我素,大干快上;
       ……
     这完全是对他人权利的蔑视和对自己行为的放纵。
还有一桩“奇遇”不得不说。有年冬天我到厦门出差,入住时已经晚上8点多了,发现房间没热水,随即跟服务员商量是否换个房间。答曰:没有房间。我说:那给我退房吧。答曰:不能退房。天寒地冻的,没有热水怎么办?我便说:为何不能退呢?答曰:不好意思。这位服务员从头到尾说来说去就是一句“不好意思”。
     当时的这句“不好意思”似乎刚从港台流行过来,很是时尚。我搞不明白的是,既然你那么“不好意思”,请你是否可以“好意思”一点,将没热水的房间换了或退了,那问题不是解决了吗。但是看对方的神情还是那么无动于衷。看着这位一脸漠然的服务员,饥肠辘辘的我只能付了房费离开酒店,另寻落脚之处。
人离开了酒店,心中很是窝囊,一路风尘,在这间房间毕竟连椅子也没有坐过,唯一得到的“服务”就是一句句不断重复的“不好意思”!
     明明是举手之劳,却用“不好意思”将你拒之门外;明明是分内之事,一句“不好意思”让你不知所措,不得要领。在那些轻飘飘的“不好意思”里,根本看不到一丝浅浅的歉意,也感受不到一种该有的担当与责任,还“不好意思”?
     我们要反对这种口是心非的“不好意思”,更要反对这种厚颜无耻的“不好意思”。
做了错事,对不起他人,就得要道歉,但这样的道歉一定要是真心实意的道歉,而不应该采用一种虚伪的礼貌,一次庸俗的表演,一场言不由衷、敷衍塞责的闹剧。
     从社会学角度看,道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行为艺术,道歉也是任何社会都要遵守的行为规范。
     个人、家庭、组织、政府若做了错事,都要表示歉意,都要对他人、大众作出应有的道歉。
     当然,接受道歉的人或组织对道歉者要给予宽恕或原谅,这也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行为准则。
     古今中外,东西南北,小到个人,大到国家之间,道歉是一种低成本消解冲突、缓和矛盾和改善关系的好办法。
      美国伊利诺大学法学院教授詹妮弗•罗伯奈特的研究表明,道歉对修复对立和冲突是非常有效的。他们发现“真诚的道歉,可以减少一半的冲突或纠纷;每两件纠纷中,有一件就是因为缺少有诚意的道歉而引起的。”
      为此,真诚的道歉可以化干戈为玉帛,可以缓和矛盾,可以改善关系。
      但是,虚伪的道歉却可能是一场火上浇油的闹剧。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公共领导中心研究主任凯勒曼在发表于《哈佛商业评论》的《领导人何时该说对不起》一文中也指出,“现在问题是,越来越多轻率而敷衍的道歉,将招致更多的冲突与纠纷。”
       那么,什么才是真诚的道歉?
       心理学家阿伦•拉扎尔在《论道歉》一书中提到,一个完整的道歉应包括认错、自责、解释、补偿这四个部分。
      《论道歉》一书中特别论述了“自责”这一部分,因为“只有具备自责的成分,道歉才会显得真诚。过错方的自责、谦卑有助于恢复受害者的尊严,也表明双方之间有着共同的价值观。自责还会产生自制,即决心克制和避免将来出现类似的行为,有一种承诺的意味。”
        由此看来,前面提到的那些林林总总所谓的“不好意思”,其归根到底就是缺乏“自责”,他们企图使用、通过“不好意思”这个词语,来表达的歉意,这完全是一种虚伪的道歉,或者说,这根本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歉,严格地讲,这完全是一种假斯文。
       本人认为,“不好意思”这个词,不能作为“道歉”的词语而存在。
       在西方的道歉礼仪里,只有“抱歉”、“请原谅”之类,从没有与“不好意思”这个词相对应的词汇。
柏杨在《丑陋的中国人》一书中写到:西方文明的特征之一,是承认别人跟自己同样的存在,同样的应受到尊重,所以,总是小心翼翼表达这种尊重。踩了你的尊脚固然“对不起”,实际并未踩到只不过几乎踩到的也“对不起”,咳嗽一声固然“对不起”,打个其声如蚊的喷嚏也“对不起”,正在谈话他要去撒尿固然“对不起”,厨房失火,他要去救火也“对不起”。当你正设法照相,有人不小心从一侧穿过,与你根本没有关系,他们也要说一声“对不起”,也是林林总总的“对不起”。
      美国心理学家盖瑞•查普曼博士著有《道歉的五种语言》一书,全面地阐释了用于道歉的只有以下五种语言:表达歉意时说:对不起;承认过错时说:我错了;真诚悔改时说:我不会再那样了;请求饶恕时说:请原谅;弥补过失时,要有实在的行为。
 
      我不清楚,从什么时候开始,“不好意思”成了今天国人最常用的表达所谓“道歉”的词语。
      我认为,“不好意思”这个词语之所以甚嚣尘上,恰恰说明了真正的道歉在今天的中国正日渐缺乏。
      我同样认为,“不好意思”这个词语之所以愈演愈烈,也正说明真正的礼仪、真正的文明在今天的中国更在日渐沦丧。
       往小处分析,道歉,这事关基本的礼仪乃至基本的人性,是做人、做事一种基本的态度。
       往大处着眼,道歉,是文明的度量,是一个社会的文明最为具体、最为明显的体现。
       对于个体来说,是否讲礼耻,关键要看你是否真正地懂得向他人道歉。
       对一个社会来说,是否有文明,关键要看这个社会是否建立了一种道歉的文化,是否让道歉成为了一种生活的方式。
       这正是查普曼博士在该书中所表达的观点,“当道歉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,人类关系会很健康。”
传统的中国社会,无疑是具有道歉的文化。
       著名的“负荆请罪”的故事,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范例。
      当廉颇认识到自己错误时,他没有对蔺相如轻飘飘地说一句“不好意思”,而是“肉袒负荆,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,曰:‘鄙贱之人,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!’”两人因此也成了“相与欢,为刎颈之交”的挚友。
      今天的中国,随着文化的衰落,人们越来越变得不会道歉,或者说干脆不道歉了。正如柏杨在《丑陋的中国人》中所说,“今天的中国人不习惯认错,反而有一万个理由来掩盖自己的错误。各位有没有听到中国人认过错?假如你听到中国人说:‘这件事我错了。’你就应该为我们国家民族额手称庆。”
 
      文明,其实就在细节之中。
      文明,就在这一声声的道歉里面。
     是真诚地说声“对不起”,还是敷衍塞责地说句“不好意思”,这并不是简单的词语选择,其间蕴含巨大的文明分野。
      我们要恢复中华传统文化,我们要重建中华精神文明,就必须首先从反对说这种庸俗与虚伪、冷漠与无赖的“不好意思”开始。